随着战场环境日益复杂,廉价无人机如同蜂群般铺天盖地袭来,传统防空导弹系统正面临\"大炮打蚊子\"的尴尬局面。在这一背景下,一种集\"持续侦察\"与\"精准打击\"于一体的新型武器——防空巡飞弹应运而生,正在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游戏规则。据美国《防务新闻》最新报道,今年4月,美国海军\"福特\"号航母打击群在大西洋进行实战演练时,其护航的伯克级驱逐舰将首次装备\"郊狼-2\"和\"走鹃-M\"两款防空巡飞弹系统。这种革命性武器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具备哪些独特的作战性能?又将如何重塑未来战场的攻防态势?
从传统巡飞弹到防空巡飞弹的演变
巡飞弹,这个被称为\"游荡杀手\"的新型武器系统,其外形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部分型号保持着传统导弹构型,圆柱形弹体配合常规弹翼的设计使其与无人机有着明显区别;而另一些型号如伊朗的\"沙赫德-136\",其外形几乎与普通无人机无异。实际上,区分巡飞弹与无人机的关键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其功能配置。目前国际公认的判别标准是:巡飞弹必须配备战斗部,通常为一次性使用(当然也有例外,如可回收重复使用的\"走鹃-M\"),而无人机则主要搭载侦察设备,具备多次使用特性。
以美国安杜里尔公司的\"阿尔图尤斯\"系列为例,同一平台搭载侦察设备即为无人机,换装战斗部则变身巡飞弹。\"走鹃-M\"中的\"M\"后缀即表示战斗部型号,而基础版\"走鹃\"因未配备战斗部,可通过模块化载荷配置执行多样化任务,因此归类为无人机。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国家出于习惯,将外形酷似无人机的反辐射巡飞弹称为反辐射无人机。媒体也常将配备战斗部的巡飞弹称为\"自杀式无人机\"或\"攻击型无人机\"。
展开剩余82%在相当长时期内,巡飞弹主要被用于对地攻击任务。它们普遍采用螺旋桨推进系统,具有续航时间长、使用成本低等优势。随着这类武器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如何有效防御它们成为各国军方亟需解决的难题。正是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防空巡飞弹这一全新概念武器应运而生。
防空巡飞弹本质上仍属于导弹范畴,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兼具防空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和无人机的持久滞空特性。与传统防空导弹相比,同等尺寸下其续航时间和作战半径显著提升,充分体现了\"巡飞\"这一核心特征。从专业术语角度,\"巡飞型防空导弹\"的称谓更为准确规范,而\"防空巡飞弹\"则更便于大众理解。
伊朗率先列装的防空巡飞弹系统
在国际军事舞台上,伊朗出人意料地成为首个公开部署防空巡飞弹的国家。其研发的358型防空巡飞弹于2016年前后正式服役。该型武器系统技术参数为:弹体直径150毫米,全长2.7米,采用先进的红外成像导引头进行目标搜索与锁定。导引头后方配置有360度全向激光近炸引信,配备10公斤级破片战斗部,有效杀伤半径达30米。这款武器曾提供给也门胡塞武装使用,并成功击落过美军MQ-9\"死神\"无人机。
358型防空巡飞弹动力系统采用荷兰AMT公司生产的Titan小型涡喷发动机。根据2019年和2022年美英两国缴获的实物分析,该发动机净重3.65公斤(含启动器总重5.2公斤),燃油消耗率为每秒43.3克/千牛。在性能方面,该弹能以700公里/小时的高亚音速巡航,全重58公斤情况下最大作战半径可达100公里。
从气动布局来看,358型与俄罗斯R-27空空导弹有相似之处,均采用鸭式气动布局配合倒梯形舵面设计。虽然整体构型属于典型防空导弹,但其翼面和舵面的展弦比明显大于传统防空导弹,这种设计使其在亚音速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升阻特性。弹体后缘安装的副翼系统可精确控制滚转机动。完整配置下,该型导弹共配备16个翼面和舵面组件,操作人员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安装位置,这种模块化设计大幅提升了武器的战场适应性和战术灵活性。
美国新型防空巡飞弹研发进展
近年来,美军深刻感受到无人机和巡飞弹带来的严峻威胁,各军种和军工企业纷纷加快防空巡飞弹的研发步伐。目前最具代表性的\"郊狼-2\"和\"走鹃-M\"分别由雷神公司和安杜里尔公司研制。其中\"郊狼-2\"具备陆海空多平台发射能力,而\"走鹃-M\"主要部署于地面和海上平台。
这两款武器的共同特点是采用经济型小型喷气发动机,虽然飞行速度有限,但足以应对采用螺旋桨动力的无人机目标。其紧凑的尺寸和轻量化设计,使得舰艇可以携带更多防空弹药,显著提升持续反无人机作战能力。
\"郊狼-2\"采用经典导弹布局,配备4片小展弦比弹翼和4个尾舵。发射时先由固体火箭助推器将其推出发射管,到达预定高度后启动涡喷发动机。接近目标时通过智能引信引爆战斗部。其小展弦比弹翼设计特别适合高速机动,实战中已成功拦截多型无人机。
相比之下,\"走鹃-M\"的技术更为复杂。它采用独特的尾座式垂直起降技术,从大型发射箱发射,配备双涡喷发动机系统。若未发现目标可安全回收重复使用。虽然其气动效率在同类武器中不算突出,但较小的翼展设计极大方便了运输储存和快速部署。
然而,这两型武器在伯克级驱逐舰上的集成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需要加装专用发射装置,其次制导系统与现有\"宙斯盾\"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尚不确定是采用独立制导系统还是整合舰载雷达,但短期内很可能会使用独立系统,因其工作频段与舰载雷达存在差异。此外还需解决系统融合和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难题。
实际使用中还面临敌我识别风险。当大量防空巡飞弹在舰队周边空域活动时,其飞行特征与敌方无人机或反舰导弹极为相似,极易造成误判。特别是\"走鹃-M\"在回收阶段朝向己方舰艇飞行时风险更高。此前美军F/A-18F战机被己方导弹误击事件,就是复杂空情下识别失误的典型案例。防空巡飞弹的大规模应用必将进一步加剧这种复杂性。
成本效益方面也存在隐忧。\"郊狼-2\"单价约10万美元,\"走鹃-M\"则需数十万美元,但其有效拦截距离仅十余公里。美国在这两型武器上采用的技术方案过于复杂,反而削弱了其应有的价格优势,某种程度上偏离了防空巡飞弹的设计初衷。
低门槛与多用途的战术优势
防空巡飞弹的研发门槛相对较低,凡是具备防空导弹研制能力的国家基本都能开发。与传统防空导弹和空空导弹相比,其性价比优势明显。除反无人机外,在多个作战领域都展现出独特价值。
相较于动辄数百万美元的传统防空导弹,防空巡飞弹在应对低成本空中威胁时具有显著经济优势。以美军为例,\"标准-2\"导弹单价超200万美元,\"爱国者-3\"达400万美元,即便是\"海拉姆\"近防系统也要近百万美元。而现代无人机和巡飞弹成本往往仅数万甚至数千美元,使用传统导弹拦截显然得不偿失。
俄乌战场上,双方甚至将FPV穿越机等微型无人机改装成简易防空巡飞弹,成本进一步降低。这些装备采用螺旋桨动力,虽简陋却战果不俗,不仅成功拦截侦察无人机和\"柳叶刀\"巡飞弹,还曾击落过米-28N等先进武装直升机。
防空巡飞弹还具有\"一发多拦\"的独特优势。传统雷达制导导弹对引导精度要求极高,而防空巡飞弹得益于较慢的飞行速度,可接受较低精度的雷达引导,甚至可采用红外传感器制导,隐蔽性更强。理论上具备多次攻击能力和自主搜索优势。
其动力系统的特殊性也带来战术优势。采用无加力涡喷或螺旋桨动力的防空巡飞弹,很难被战机的紫外/红外告警系统及时发现。加之主要依赖数据链而非雷达制导,使得战机的电子对抗系统难以有效干扰。即便是配备电子战吊舱的\"死神\"无人机也难以防范。
出色的\"猎歼\"能力是其另一大特色。较长的留空时间使其能够充分搜索、识别目标,特别是通过红外成像系统进行精确判别后择机攻击,这是传统防空导弹难以企及的。
对各类低速目标同样效果显著。现代空袭武器呈现低成本化趋势,如滑翔制导炸弹、廉价巡航导弹等,常配合使用低成本诱饵,给传统防空系统带来巨大压力。这些目标飞行速度较慢且机动性有限,正是防空巡飞弹的理想猎物。就连预警机等大型高价值空中平台也难以幸免。
更令人警惕的是,理论上防空巡飞弹甚至能偷袭巡航状态下的战斗机。美军方披露,在也门作战期间,一架F-35就曾险些被疑似防空巡飞弹击中,仅凭紧急机动才得以脱险。
可以预见,防空巡飞弹正在深刻改变现代防空作战样式。未来必将成为防空武器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吸引更多国家加大研发投入和采购力度。这种兼具经济性和战术灵活性的新型武器,或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空防格局。
发布于:天津市杜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